如何選擇 cpu 平台


每當要設計一個新產品時, 都要面臨一個最重要的選擇, 那就是要選擇那一種cpu呢 ???? 一但 cpu 選定, 其相關的發展系統, 軟硬體零件, 架構規劃都要跟著確定, 這是一個大工程, 如果產品設計到一半才發覺 cpu 選錯了, 那就欲哭無淚, 幾乎所有東西都要重新改過, 所以選擇一個適當的 cpu 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選對了, 產品也就成功一半 !!!!! 這裡要強調<適當>這兩字, 不是功能高的 cpu 就是最好的選擇, 其他因素反而是更重要的考量. 如果以市面的 PDA 或是GPS導航器, IPHONE, IPOD

為例:

1. 成本/功能比:
當然是第一考量因素, 市面上 CPU 好像有幾百顆可以選, 但實際上, 考量成本/功能比之後, 可以選擇的CPU 不會超過10顆. 基本上, 我們可以將CPU約略分為USA貨, 日貨, 韓貨, 以及台貨, 其中台製 CPU只有到8/16 bit, 所以可以忽略, 價格上以usa最貴, 日貨其次, 韓貨價錢最具殺傷力. 成本/ 功能比也是同樣排序. 美國廠商設計的 cpu 都蠻有特色, 可惜售價都太高, 如果要用來作消費電子產品的cup話, 很難存活, 但是如果某些特殊利基的市場, 倒是可以考慮考慮. 日商的產品也不錯, 不過對於付款條件要求很嚴, 有些要求客戶先開立3個月 L/C, 才會排單交貨, 如果不是 tier 1 廠商, 存貨壓力會非常非常大.

2. cpu 發展系統是否完整
這是休關產品完成時效的重要因素, 目前大部分cpu供應商都會提供 reference design, 可以當作設計的參考, 但就祇是參考而已, 千萬不要照抄, 那就問題一大堆. 這種 reference design 只是提供基本功能的驗證, 通常都不考慮實際生產的問題, 以及量產成本的問題, 所以採用的元件, 幾乎都不計成本, 只要能 work 就好. 一般board level 廠商拿到 reference design 之後, 還要進行深入的"優化"作業, 例如重新選擇便宜的 IC零件, 修改 IC DRIVER 驅動程式, 增加/去除多餘的IC元件..等等

3. CLOCK/功能比
大部分 CPU的設計適用較高的 CPU CLOCK來提高SYSTEM 速度以及售價, 例如 同一顆CPU就有
66, 122, 133, 166, 266MHZ 的區分, 售價也有差異. 但從 overall 整體 board level 設計的角度來看, cpu clock提升並不代表 board也會有相同比例的提升, 要提升 board 整體速度, 除提升 cpu clock 外, 也有其他方式, 例如加大 dram 容量, 或選用較高速 dram, 也能有效加快系統速度.
在 mobile device裡, 提高 clock speed, 也就會增加功率的消耗, 減少消費者使用時間, 所以在 選擇 cpu時, 要謹慎, 不可掉入 clock 高就是好的迷失裡.

4. 週邊功能 integration 整合程度
目前cpu都會將許多週邊功能也 一並整合到一顆 ic內, 例如 usb, LCD controller, memory controller(sdram, flash), sd controller ..等等. 每一家 cpu整合程度都不相同, 售價也不相同. 從 time to market的角度, 整合程度愈高, board研發速度也較快, 量產穩定度也高. 所以許多 board
level 廠商都喜歡使用高整合的 cpu/mcu, 來加快產品推出的時間. 當然功能愈多, 積程度更高的要求下, 對於更大型 wafer(晶圓) 廠的需求也就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