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體平台的選擇3

前一段日子, android 4.0終於出現, 依據手中一些資料, lcd解析度可達1024x768以上, cpu clock
要1G以上, Ram 要512MB以上, cpu需要有類似power VR的SGX540 2d/3d加速器, 整個android畫面
跑起來才順暢.    明顯的.  android 4.0對硬體的要求, 比起android 2.3要高許多.  看樣子android 的策略與apple類似, 不斷往"高階"產品的規格演進.   以後, 也許6~12個月後, 1G cpu with 高階3d加速器, 512MB SDRAM, 加上1024x768解析度, 會成為android裝置之標準規格.    當然還有其他wify,
藍牙, 3G通訊等其他功能.  

Apple 的iOS, google的 android 已經成為驅動新市場, 新科技的火車頭, 一旦火車頭啟動, 所有相關產業, 全都一起啟動.    過去嵌入裝置一向變化不大, 8051用了30年, 現在還在用, 8051超頻到100mhz 已經不錯了.    過去嵌入裝置主要注重在I/O控制, 人機械面不重要, 所以操作系統用
linux即可.   現在呢 ????  android開源操作系統, 用了2,3年的時間, 用java平台, 把人機介面進化到另一境界.   過去的嵌入裝置能不更進嗎 ?????

要選用1G cpu,最重要的考量就是功率消耗的問題, 而功率問題的關鍵就是電池, 聽聞apple 好像對電池有新發展, 新規格, 如果真能大幅超越現有規格, 那就是天大好消息.    現有電池的問題是,
在小尺寸的大小裡(手機大小), 其電流mA消耗有一定限制, charging次數也有限制, 當android全功能運轉時(LCD亮起, cpu在跑), 電池撐不了幾小時就會沒電.  所以目前許多智慧型手機幾乎都需天天充電.   android電源管理系統更是預設30秒便強制進入睡眠模式.  只要使用者沒有設定, android 系統會自動休眠.

如果在不增加電池大小的情形下, 電池電流供應能增加數倍, 這種電池肯定要大受歡迎.   事實上
功率消耗(與電流消耗視同一件事), 一直是移動裝置之主要設計考量.  硬體要考量, 軟體也要考量,
android 在Dalvik 虛擬機器, SQLite..的優化調整, 也都是源自於功耗考量 !!!

行文至此,cpu的選擇又變得更複雜, 倒底用高速cpu (1G以上), 還是傳統低速呢 ?(300/400mhz 或更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