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 歐姆, 這次要說到硬體平台的選擇, 其實就是CPU的選擇, 如果CPU選擇不對, 其他ic 再怎麼好用, 再怎麼便宜都沒啥用地. cpu 選擇好像非常多, 便宜的, 貴的, 歐美的, 日本的, 不下數十種,
不過如果再深一層規格的考量, 功能整合性, 技術支援性, 供貨便利性與價格合理性, 坦白說, 選擇是不多的, 甚至說只有兩三種選擇. 選錯cpu, 只怕產品出來了也沒用, 因為根本拿不到貨, 就算空有訂單也是望單空嘆, 只有暗自搥心肝, 下次絕對不再用這科cpu了.
經過數次慘痛教訓, CPU選擇第一課, 先看看自己是不是所謂tier1 排名前幾名的上市公司, 如果不是, 可要深深思考採購策略. 一般cpu 供應商都"只"照顧tier1公司, 其他公司要到旁邊涼快. cpu缺貨時, 非tier1 公司搶不到貨, cpu 太多時, 中小廠又被強迫吃庫存. 這就是台灣目前的電子產業之生態, 1%的公司擁有90%的資源, 資源都被少數公司壟斷, 強者愈強, 弱者愈弱. 不過還好, 世界是圓的, 360度的旋轉, 物極必反. Apple與google得出現, 把現有資源壟斷的現象重新洗牌. 螞蟻眾生也有出頭天, 只要有創意, 肯拼, 也要拼對地方, 等得雲開見青天